close

1448334603-809151248.jpg    

英國《金融時報》 喬納森•穆萊斯 報導

當西莫•德拉吉切維奇(Simo Dragicevic,見圖)在36歲那年終於有空攻讀MBA學位時,他似乎走上了快速升遷的坦途。但他卻辭去了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的部門主管職務(巴克萊贊助了他攻讀MBA的費用),轉而創業,這意味著他不得不自掏學費。“我過去和現在做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他說,“但我們現在能自己給自己發工資,還可以投資業務,這種感覺很讓人滿足。”

 

德拉吉切維奇創立了Bet Buddy,為博彩公司提供使用者資料分析軟體。之前在銀行從事風險、行銷和金融領域技術實施的經歷,對他的創業有所幫助。他在倫敦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完成了MBA學位。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改行創業,是因為MBA項目第一堂課上聽到了講師不經意間說的一番話。“他半玩笑半認真地說,MBA學生通常不會去創立100億美元以上規模的企業,”德拉吉切維奇回憶道,“但他又說,MBA課程無疑能教給你創立1000萬美元以上規模企業的技能。”

 

儘管大部分MBA學生恐怕不會走德拉吉切維奇的路,但頂著MBA學位去創業的人的確越來越多。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諾姆•沃瑟曼表示,這種趨勢的根源主要是創造價值的回報,而不是學生通過MBA提高職業競爭力的幻想已破滅。他表示:“我們的學生大多是主動選擇創業,而不是被動逃離非創業領域的就業市場。”【“在他們看來,比起MBA畢業後從事的絕大多數崗位,創業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發揮更大影響。他們渴望進入新領域,創造新理念、開發新業務,解決尚未得到滿足的要求。他們在進入新領域時,更清楚自己將面對著什麼,以及如何避免讓之前企業家夢碎的困局再度出現。”】


沃瑟曼教授表示,過去3年哈佛MBA學生的創業比例約為7%,是之前的兩倍左右。沃瑟曼為MBA學生開設了名為“創業者的兩難”(Founders’ Dilemmas)的課程,他稱之為“未來創業者的聚集地”。這門課的學生中有28%後來創辦了公司,高於2009年的20%。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院長、MBA課程主任陳世敏稱,中國的情況相似。“大部分MBA學生仍然在追求大型跨國公司、諮詢公司或投行的傳統薪水制職位,但由於中國創業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加入創業者行列。”

 

與其他商學院一樣,中歐商學院為MBA學生提供講授行銷、財務等創業相關技能的選修課,並以創業為賣點宣傳這些課程。中歐商學院的創業俱樂部吸收了超過半數的MBA新生。陳世敏教授表示,創業在中國社會的正面形象吸引了許多會員,即便他們畢生也不會創業。德拉吉切維奇的創業決定得到了同學們的強烈支援,雖然“掙回MBA學費”的壓力意味著許多人不會走上他的路。“對許多人來說,中短期有財務壓力加上創業成功率低,導致創業不是最有吸引力的選擇。大部分MBA學生沒有公司贊助、必須自掏學費,他們無疑背負著儘早讓投資收到回報的壓力。”

 

德拉吉切維奇表示,他發現MBA講師講授的技能對經營企業十分有用。德拉吉切維奇的企業今年預計將收入35萬英鎊,有望實現收支平衡,而他還在斥資發展業務。“通過MBA的學習,人們無疑掌握了各種在企業領域中解決業務問題的工具,而其中一些工具對創業者同樣重要,”他說,“我遇見過一些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設計出了產品,但對產品商業化的許多方面一無所知。”儘管得到同學們的支持,但德拉吉切維奇感覺卡斯商學院並不支持自己走上創業道路,原因大概是假如他回到巴克萊上班,可能的漲薪幅度將提高卡斯商學院MBA學位在英國的排名。德拉吉切維奇表示:“我是這群學生裡工資最高的人之一。”他認為,英國的學術排名機構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卡斯商學院研究生就業和MBA專案主任莎拉•朱耶(Sarah Juillet)表示:“雖然排名對商學院很重要,但當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個體及其理想的關注。卡斯商學院便加強了對這些方面的關注,近期合併了就業服務和MBA專案,以將學業的內容和成果更緊密地結合。”  她補充道,卡斯商學院的MBA項目包含創業選修課,而彼得•卡勒姆創業中心(Peter Cullum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為初期創業公司提供孵化器、指導、諮詢和介紹融資網路的服務。卡斯商學院的校友和在校生還可以申請學院1000萬英鎊的風投基金。“將來會有更多的人走上創業道路,投資創業學的商學院可能得不到應有的讚譽,”德拉吉切維奇表示,“我開發高科技產品,積累新公司的股本,創造就業,為英國帶來海外客戶的生意,與英國學者合作的研究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上,還得到了同行評議。但我的收入遠不如在巴克萊時多。”

arrow
arrow

    字神帝國英語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