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794447-801119202.jpg    

很多人都說沒時間,這篇值得看哦。

很多女性都在生了孩子後變得很忙,曾經的夢想也會因為「沒時間」無限順延。

日本女醫生吉田穗波,卻在陸續生了5個孩子、全職工作的同時,到哈佛留學兩年,還出了本書。

其實,只要學會這些時間管理方法,她能做到的,你也可以。

吉田穗波,2004年從名古屋大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後,即在東京銀座的婦幼綜合診所任婦產科醫師,工作十分忙碌。大女兒一歲時因肺炎引發氣喘,讓吉田穗波在疲於應付的同時,也萌生了「若想改變現狀,只能積極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想法。

她決定到哈佛唸書時,大女兒兩歲,老二只有兩個月,上班時間是朝九晚五,每天上下班要花三個小時在路上,通常下了班、接了小孩,回到家已經七點。

但從準備考試到考取哈佛,吉田穗波只花了半年時間,期間還懷上了第三胎。

2008年,吉田穗波帶著三歲、一歲和一個半月大的三個女兒,和先生一同前往波士頓(吉田穗波的丈夫因為妻子要留學,也辭掉工作,在波士頓覓得學校留學)。二年後吉田穗波取得哈佛學位,留學期間,她懷上了第四胎。

2012年,吉田穗波如願成為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生涯健康研究部的主任研究官,致力於研究母子照護議題。就在她的著作《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出版之際,她的第五個孩子出生了。


▲ 吉田穗波、她的丈夫及他們的5個孩子
▲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日版書

吉田穗波能實現夢想,除了家人的支持,主要是靠「時間管理得當」。書中,她跟既帶孩子又工作還有夢想的職業女性媽媽們分享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經驗,「彩色斑馬」將其中的精髓整理成10條,分享給大家。

一、越沒時間越想做事——化焦躁為進步的決心

吉田穗波自己有三個姊弟,對有兄弟姐妹的溫馨深有體會,她也很喜歡孩子,想做個「兒女成群」的媽媽,所以婚後計畫至少生三個。

身為婦產科醫師,吉田穗波很清楚生育有年齡限制,為了儘量不影響工作,她把生育間隔縮得很近,每一胎差兩歲左右。

有了孩子以後,吉田穗波更忙了,但越是沒時間,越讓她想做點什麼。

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急著出門,卻特別想整理桌子;加班工作,卻特別想學外文……等等。人,越是時間不自由,越有想幹大事的衝勁。

某一天,吉田穗波的心裡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我何曾有過這麼強烈的衝勁,想要做點什麼?」

她覺得這股鬥志放著不用太可惜了,於是決定化逆境為助力,把這股能量發揮出來,去實現理想。

工作中,吉田穗波面對病人時,總會猶豫A療程和B療程哪個更適合。儘管她很清楚根據經驗A更合適,但必須拿出統計資料,才能用科學根據說服病人,而在日本女性醫療領域的研究基礎仍然匱乏,這讓吉田穗波下定決心留學哈佛。

吉田穗波說,如果一天24小時全歸她自由支配,她應該沒法在短時間內念那麼多書,如果沒有孩子需要照顧,她應該會有閒情逸致喝杯咖啡,也不會充滿鬥志、熱血沸騰了。

 

二、別想or,要想and——人生太短,不夠一件件順序做

「工作」、「留學」、「兒女成群」是吉田穗波的三大人生追求。

但每個職業媽媽都知道:平衡事業和家庭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留學結束再生孩子,或者孩子大點再去留學。

但吉田穗波的選擇是——同時做,比如,準備留學和生第三胎時間完全重合,她沒考慮先做哪個,而是兩件一起搞定。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一件一件按順序來,不夠實現那麼多理想。

吉田穗波說,當她聽見有人因選A還是選B煩惱時,會毫不猶豫地建議,「先別考慮or,想想看有沒有and的方法吧!」

在吉田穗波看來,抱持這樣的想法,才能每一秒都不浪費,而且,整個過程會比較積極開心。「因為,專心投入『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帶來的痛苦就會更小。」

比如,吉田穗波在工作、帶娃、懷孕的同時準備留學,身在一線治療病人能讓她時刻記得留學的目的,保持高昂的鬥志;下午六點半要接孩子能讓她專注工作,提高 效率;有孕在身讓她更加注意飲食,身體健康讓她有體力工作、學習;家裡到處貼滿英文單詞,能耳濡目染身教孩子努力讀書;工作、帶娃、備考,數種狀態互相切 換,能幫她擺脫壓力……

當然,現實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吉田穗波也說,精疲力盡回到家,孩子哭鬧著要抱抱,會讓她感覺特別累。但她仍認為,多管齊下利大於弊。

 

三、放棄完美主義——要有亂成一團的心理準備

多件事齊頭並進,亂成一團是必然的。

在吉田穗波看來,公私分明,區隔時間、空間,心情確實會比較輕鬆,但事情就很難同時進行了。所以,她會在晾衣服時想著怎樣回電子郵件,會利用診所午休填孩子托兒所需的文件……

吉田穗波強調,想多元利用時間的媽媽們要把完美主義放到一邊,把「非要完成、完美」改成「做一點是一點」,就會有新突破。

有一次,吉田穗波很想參加一場晚上7點到9點的讀書會,但她必須在晚上8點前回到家陪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但吉田穗波卻去了,她只參加了40分鐘的讀書會,但「有40分鐘的收穫,比完全沒去強太多了」。

不做,收穫是0,做一點就有一點的收穫。

吉田穗波說,工作、家務、帶娃,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打分,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媽媽們可以進行區分,除了必須達到的目標,其他可以試著稍微降低標準,不必事事滿分。

 

四、「大石頭理論」——24小時:長度變不了,密度可提高

一天只有24小時,工作、帶娃、做家務、準備留學,還要睡眠充足,保證身體健康,真心不夠用。怎麼辦呢?

吉田穗波的辦法是——提升24小時的使用密度。

吉田穗波認為,擠出時間做什麼,比擠出時間本身更重要。同樣是一分鐘,怎麼用得更有價值、更精確?結果完全不同。

她很喜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也會對事項按重要及緊急程度進行區分,並對《與時間有約:全方位資源管理》一書中的「大石頭理論」深有體會。

「大石頭理論」認為,想把更多大石頭、小石頭、細沙放進桶裡,應該先放大石頭,再放小石頭,最後放細沙。

也就是說,時間管理上,應該用整段時間優先處理「大石頭」,再用零碎時間安排「小石頭和細沙」。

 

五、早睡早起——留出不被打擾的時間

有了孩子以後,媽媽能自己掌控的時間會變得特別少。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有可能被孩子幹擾。

為此,吉田穗波對作息時間進行了調整。她每天和孩子一同入睡,清晨3點起床,到孩子6點起床之間的三個小時,就是完完全全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集中精力做想做的事。

 

六、學會借助他人——用錢買時間

早睡早起,乍看之下勻出了大段時間,但如果不改變應辦事項的總量,就只是把晚上該做的事挪到早上罷了。

在大女兒生病住院之前,每天,從進家門到睡覺,吉田穗波要準備晚餐、吃晚餐、收拾餐桌、把晾乾的衣服收起來、折衣服、收納衣服、洗澡、洗衣、準備隔天托兒 所要用的東西、檢查聯絡簿、回電子郵件、填寫文件交給托兒所和公家機關……等等,做不完的例行公事。雖然忙碌,但只要孩子健康,也還能勉強兼顧。

但大女兒住院以後,平時順暢的生活模式就崩潰了:吉田穗波經常請假,雖然竭盡全力,但那段時間得到的工作評定仍然很低,所以非常焦慮;丈夫也在醫療系統, 責任不小,不能請假;爸媽住得遠,又還沒退休,只有假日能來幫忙;公婆住的城鎮,開車要兩個小時才能到,而且也不能經常麻煩兩老幫忙。

媽媽就勸吉田穗波請人幫忙,一開始,吉田穗波還有些猶豫:請保母去醫院陪女兒像話嗎?女兒會不會難過?而且也沒富裕到可以請保姆的地步……不過最後,她還是承認光靠自己無力應付,決心請人。

請來的保姆淳子女士40來歲,非常資深,帶小孩很有一套,大女兒跟她熟悉後,還會笑著送媽媽上班。後來,大女兒回家休養,淳子女士就介紹了一位明美太太幫忙洗衣服做晚餐照看孩子。

明美太太有高中到小學的三個孩子,是個家務能力一流的「超級主婦」,做飯超好吃。大女兒恢復健康後,她每週還來兩天。

這樣一來,吉田穗波要做的事總量就少了,就有更多時間工作、學習。這讓她體會到媽媽應該做「不能被替代的事」,剩下的事就外包吧,只有這樣才能生出時間來。

此外,吉田穗波也會買貴一點的車票。比如,在普通車上要站二十分鐘,耗費時間精力,不如花錢坐貴一點的新幹線,舒服坐著,就能用通勤的時間讀書。

 

七、別被常識偷走時間——規矩是自己定的

做家務是日本主婦的重要工作。很多人都認為每頓三菜一湯才算做飯,家裡一塵不染才算乾淨,孩子一定要親手帶大才會長得好,等等。

吉田穗波也曾認為,不親手做飯、做家務、帶娃就不配當媽。但請了保姆之後,她發現這是「別人的常識」,作為家庭主婦,她可以、也應該「自訂規矩」。

比如,她認為,幫孩子選擇吃什麼,比自己做、買來吃還是請人做更重要。吉田穗波堅持認為,小孩子要儘量攝取蔬菜、豆類、魚類。每週一、週四的晚餐她會請人來做,並提出上述要求,週二、週五吃前一天的剩菜,週三簡單吃點或外出就餐。在她看來,這就夠了,「我和孩子都能吃到飯和菜,而且也能節省我的時間,真的是一舉兩得。」

「的確有人會堅持『飯菜一定要爸媽親手做』的規矩,即使沒時間也要拚命做飯,結果吃飯時間延遲,難得做出一桌菜卻要催孩子狼吞虎嚥。與其這樣,何不吃別人做的飯呢?這樣,空下來的時間可以不疾不徐地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味佳餚,一家人開開心心地交流。這樣的時光更加充實,也更有意義。」

平時,吉田穗波的丈夫負責洗碗、洗衣服、洗浴室、倒垃圾、填托兒所的聯絡簿等工作。而且他早餐會自己熱味噌湯喝,會自己拿西裝、襯衫去洗衣店洗燙,再自己領回來,基本上自己的事都自己處理。

儘管如此,吉田穗波還是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一開始,她會悶悶不樂,覺得不公平,應該「五五分」。後來,吉田穗波想通了,教育老公多幹家務也得花時間、精力,而且一旦平分家務不均,就得吵架,只能徒增煩惱。

所以,請人幫忙,把「五五分」變成丈夫負責其三,自己負責其三,外包其四,雙方扯平,皆大歡喜。吉田穗波沒了對不公平的忿忿感,心情輕鬆愉悅了很多,做事才更有效率。

 

八、善用零碎時間——生活更有效率

吉田穗波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是雙薪家庭,所以,吉田穗波出生後43天就被送進托兒所了。校方規定,每天家長都必須把自家孩子用的尿布對折再對折,放進櫃子裡,吉田穗波的父親就會邊看論文邊折尿布,一點也不浪費時間。

吉田穗波從小耳濡目染,也會利用零碎時間處理事物,再用完整時段實現人生夢想,每天淩晨3點到6點、每天通勤的3小時是她的唸書時間,而且,她的時間計畫表是細分到15分鐘的。

走路、等車、上洗手間、晾衣服、收拾餐具……所有這些不方便拿紙筆的時刻,吉田穗波都沒有浪費,會用來練習聽力,或者思考回信、報告,這樣下筆更快,可以省去一邊想一邊打字的時間。

 

九、別讓焦慮澆滅鬥志——控制情緒就是節約時間

很多人浪費時間,是因為把時間都用來焦慮了,相反,很多人達成目標,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和穩定的情緒。

吉田穗波認為,人生隨時隨地都會碰到意外,鬥志就像個氣球,一旦因為疲憊、失落洩了氣,又得花時間鼓起它,如此反覆,會浪費大量時間。

為此,吉田穗波會列出「在意事項清單」,因為她發現小壓抑會奪走超乎想像的大能量,每逢必須專心的時候,真正礙事的通常不是大煩惱,而是些小細節。

所以,為了專注投入,吉田穗波會運用專注前的時間,處理完令自己在意的小事,防止事倍功半。

 

十、勇敢踏出第一步——然後嘛,見機行事

吉田穗波認為,每個人的肩膀上總有許多「理想」和「責任」。如果總以責任為先,理想就很難實現,因為,責任是永無止境的。如果等責任盡了才去追求理想,那等到天荒地老也動不了手了。所以,實現夢想的關鍵就是,理想和責任一起扛,同時做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

「無論第一步有多小,都要踏出去,然後,堅持下來。」

但吉田穗波所謂的「堅持」,並不是日復一日,而是「中途停頓很正常」,即使沒完成進度也要繼續前進。

準備考哈佛的時候,吉田穗波每週末都去圖書館學習,三歲的大女兒跟丈夫在繪本專區玩,她背著一歲的二女兒,在閱覽室做題庫。

但二女兒不可能讓她乖乖背一上午,不是手舞足蹈,就是咿咿呀呀。因為擔心吵到旁人,吉田穗波只好拿著單字卡,在圖書館走來走去,分散女兒的注意力。

好不容易二女兒安靜了,馬上換大女兒跑來說肚子餓,她就要出去買飯糰或麵包,帶孩子到公園吃完。

所以,吉田穗波的「週末圖書館學習之旅」總是斷斷續續的,但她沒有放棄,總安慰自己「有進步就好」,週末本來就應該陪孩子,能讀個兩三頁很該慶倖了。而且,她認為,有時候就是因為時間短,反而能快速進入專注狀態,讓學習更有效率。

 

《死時誰為你哭泣》的作者羅賓•夏瑪說:「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

這句話是吉田穗波的座右銘。

希望她的經歷和時間管理方法能幫到忙碌的媽媽們,祝每個媽媽都能在清晨被夢想和希望喚醒,帶著發揮潛能、有所進步的滿足感入睡,因為成為自己而無比愉悅、幸福!

arrow
arrow

    字神帝國英語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