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開心,昨天命中真經班口說兩題,今天就命中獨立寫作啦。
而今天三篇文章是
1. Adaptations to Temperature (對溫度的適應)
2. The First Flowers(最早的花)
3. Literacy and the Vernacular in Late Medieval Europe
(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文化教育和方言)。
第一篇文章話題
重複2014.08.16 Temperature Regulationin Marine Organisms
第二篇文章話題重複2014.08.30 Evolution ofthe Flowering Plants
第三篇文章沒有精準的話題對應,雖然「中世紀歐洲」這個話題反覆考到,考到過中世紀歐洲的農業(15.01.11和15.11.14The Plow and the Horse in Medieval Europe),中世紀歐洲的商業(13.03.02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Medieval Europe),中世紀歐洲的城鎮發展(15.12.05 Towns in the High Middle Ages),以及整個中世紀歐洲的介紹(15.09.12 Europe in the high middle ages和14.11.09 The High Middle Ages),但是這還是第一次考到中世紀歐洲的教育狀況和方言發展。關於中世紀這個常考話題,我們已經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內容,經過所有以上文章的系統訓練 和比較訓練,相信我們的考生從能力上和心態上都能夠從容地應對考試。
第一篇文章講述生物如何應對極端溫度(超高溫和低溫):嗜熱細菌(thermophilic bacteria)利用氨基酸的不同比例,南北極的魚類利用體液內含有的高濃度抗凍劑(antifreeze),此外還有糖蛋白 (glycoproteins)參與抑制體液的冷凝結晶抵抗低溫,原理複雜,大段論述,邏輯轉換頻繁,需整體理解。
第二篇文章講述科學家如何發現最早的花。開篇欲揚先抑引出話題,告訴讀者花朵很難形成化石,不易尋找,並對此作大段原因解釋。但在1982年,科學家 Else和Annie用一種特殊方法從白堊紀高嶺土(kaolinite)裡發掘出土了一種小花化石,將花的起源時間推向了更早的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然後整段專門論述這種特殊的挖掘技術,以及挖出的小花的結構特徵:極小(minute),不足2毫米,組成簡單,萼片(sepal)和花 瓣(petal)無法區別。
第三篇文章講述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文化教育和以方言(vernacular)為載體的世俗教育。歐洲各國繼續一直以來的對公民的文化教育,建立各種學校,以 拉丁語教授法律和神學,而且提供當地方言教授的算術、閱讀和寫作,使學生以後可以從事神職、商人、工匠和職員等各種工作。
三篇文章,第一篇最難,第二篇其次,第三篇最簡單。每次考試三篇文章的難度係數並不相同,考生不要因為碰到第一篇難,就氣餒。而且這種難度的排列順序,也不固定。也就是說,並不總是第一篇最難。
那麼今天,我們就重點給考生解析第一篇的第1題。作為考試的第1題,一出電腦屏幕,就令無數考生嗡嗡。這是一個跨越7行的長難句,直至段尾結束。
考句1
Because heat increase the kinetic energy of molecules and thereby accelerates chemical reactions, the rate of any biological process commonly increases typically between two and four times for each rise in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physiological range, enzymes and other proteins involved in biological processes, however, become less stable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may not function properly.
解析
這句話的難點在於:kinetic energy等必會的專業詞彙的掌握;because斷點的判斷,何時引發結果部分;由for、in、throughout一連串介詞引發的語義順延;以及大量的後置複雜修飾。
首先解決詞彙的問題,kinetic energy動能,即運動帶來的能量;enzyme,酶,催化反應的一種蛋白質;protein,一般泛指蛋白質。
句子結構上,because引發的原因的結束以逗號出現為標誌,所以逗號後面「the rate of any biological process…」才是真正的主幹句上的結果,而前面的thereby只是because的順帶結果和because一起造成主幹句的結果;
介詞,需要掌握介詞的基本意思,每一個介詞都相當於一個小動詞,用於引出後面作用的受詞,for表目的對象(對於/為了),in表方 面,throughout表貫穿跨越一個區間。所以順讀這部分「for each rise in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physiological range」,語義連續為:(目的對象是)對於每一個10度的增長,在溫度方面的每一個10度的增長,而且是貫穿整個生理範圍之內的溫度方面的每一個10 度的增長,即在生物能承受的生理範圍之內溫度的任何一個10度的增長。介詞要掌握介詞的基本意思,送考生最經典的一個例句,來自林肯葛底斯堡演說的名 句,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介詞就是弱化的動詞,介詞前面加be直接構成謂語。介詞都有自己的基本意思,只要記住基本意思即可,所謂的很多短語即可忽視。of表屬於,by表方式上的 通過,for表目的對象。所以上句為:政府是屬於人民、通過人民實現、並且為了人民的政府。這才是真正理解英文邏輯,順讀瞬間理解。如果按照中文翻譯「民 主民治民生(三民主義)」,你永遠學不會地道英文,記住,語言學習不完全是翻譯。
順讀考試第1題的句子為:因為【熱增加了分子的動能,並因此加速了化學反應】,所以【任何生物過程的速度通常會增加2-4倍,增加2-4倍是對於貫穿生理 區間範圍內的溫度每上升10度而言】,但是酶和其他蛋白質(參與到生物過程的酶和其他蛋白質)會變得更不穩定在高溫下,並且也許不能正常地行使功能。
最後,針對考生反映沒有太讀懂這篇文章的原理機制,給出關鍵段落的剖析,即生物究竟如何對抗低溫。
對抗零點之下低溫的生物機制:一是依靠血液和體液中鹽度上升。鹽度上升後,血液和體液的凝固點會下降,這樣可以保證生物在冰點之下的寒冷水域中自身血液/ 體液不會凝固。但是,生物體內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會因為鹽分升高而失活,所以第一個辦法行不通(impractical)。第二個辦法,依靠血液和體液中 甘油(glycerol)和糖蛋白(glycoproteins)濃度的上升。水中存在10%的甘油都能讓水的凝固點下降2.3度,所以生物體中甘油濃度 的上升也可以使生物體的血液/體液凝固點下降,保持液體狀態繼續行使生物功能。
對抗低溫的另一個解決辦法,叫做過度冷卻(supercooling)。生物體溫可以低到比環境溫度更低的超低溫,在這個過程中體液並不凝固成晶體 (crystals)。因為結晶需要一個晶核(seed),沒有晶核即使再低的溫度晶體也無法成形。生物體內的糖蛋白(glycoproteins)包裹 住了正出現的晶核(coating developing seeds),使晶核無法長大吸引周圍的體液形成晶體結構,因此避免了生物體液的結晶固化(solidification)。
如此複雜的原理,加上多次轉換的行文邏輯,大大增加了學術文章的閱讀難度。現在即使翻譯成中文,部分考生仍不能保證完全理解,如在考試高壓環境下,直接面 對電腦屏幕難詞難句和超長段落,更不敢想像。所以,要求考生平時必須加大練習難度,矯枉過正,才能在高壓緊張狀態下發揮出托福通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