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整篇文章都讀懂了但題目就是做不對?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惑,文章明明都讀懂了但選擇題還是選錯了。但事實是,你根本沒有讀懂。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一個心理學實驗開始講起。
先來看一個影片的內容:(如YOUTUBE上的 https://goo.gl/S23TFN )
這是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看不見的黑猩猩實驗”(the invisible gorilla)。實驗物件需觀看一小段短片,片中穿著白色和黑色球衣的兩隊運動員在向對方球隊傳球。實驗物件的唯一任務,就是計算白色球衣隊員傳球的次數。
在影片中間,一個裝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進人群中,對著鏡頭敲打自己的胸膛,停留了八九秒,然後離開。場景背後的幕布顏色也在實驗過程中逐漸變為金色,在大猩猩登場之後,黑衣球隊一位球員退場。
但令人驚奇的是,幾乎一半的實驗物件未能發現大猩猩的存在。追蹤實驗物件目光轉動痕跡的眼動儀測量結果顯示,那些聲稱沒看到大猩猩的人,大多數目光也曾停留在它身上——他們“看到”了大猩猩,卻沒能“看見”。
主導這場實驗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西蒙斯與查布裡斯後來將實驗結果撰寫成一本心理學著作《看不見的大猩猩:無處不在的六大錯覺》,書中對此得出的結論是: 人類真正體驗到的世界遠少於他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是說,人腦會自動忽略它認為並不需要的東西,而選擇性地記住那些它認為重要的東西。
除了選擇性記憶之外,還有一個記憶錯覺理論。
911事件發生後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內的很多人都曾在採訪中栩栩如生地描繪那一天發生的場景,然而,事實卻證明他們的記憶內容與真實情況大相徑庭。有些人會把一件實際發生在親友身上的事情套在自己頭上,卻信誓旦旦宣稱確有此事。
這些都是由記憶錯覺導致的。事實上,我們記憶的資訊並不是現實的複製品,每次回憶都是一個資訊重新整合的過程,受到信仰、喜好、心情等個體主觀意識的左右。留在腦海中的也許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大腦重新塑造後的場景。
回到閱讀理解中來,剛剛提到的問題就很好解釋了。實際上你並沒有真正讀懂整篇文章,在閱讀過程中人腦會選擇性地記住那些它認為有用的資訊,比如各種數位, 可能會出現在選擇題中的句子等,而選擇性地忽略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東西,比如讀不懂的長難句,理解模糊的概念,模棱兩可的單字。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你可能只看懂了大部分(90%),而有剩下的10%沒看懂。但人的記憶模式會自行對文章中那些看不懂的部分進行拼接加工改造解釋,以使 得它們看起來有意義,符合邏輯。這個時候你就會產生“我看懂了文章”這種錯覺。而文章中被強行解釋的10%的資訊,可能就是決定你選擇題能不能做對的關 鍵。
下次你不妨可以嘗試一下:找一篇帶有準確譯文的題目,讀完英文後做選擇題,然後再一句一句對照中文譯文,這個時候你很可能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並讀懂文章,只是漏掉細節而不自知而已。想像一下,如果一開始讀的是中文譯文,那麼選擇題還會做錯嗎?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沒有別的,只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要多讀,增強詞彙功底,強化語法——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建議一樣,努力讓讀英文的過程越來越流暢自然,這樣你閱讀理解的準確率才會不斷提高。
留言列表